- · 《特别健康》栏目设置[06/29]
- · 《特别健康》投稿方式[06/29]
- · 《特别健康》征稿要求[06/29]
- · 《特别健康》刊物宗旨[06/29]
山东省立医院小儿重症医学科靳有鹏:守好儿童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秦聪聪 王鑫 通讯员 卢骁 一道墙,隔出两个世界,病床上是一个个与病魔斗争的小生命,病房外是家长们一张张焦急的脸庞。生死闯关时刻上演,生命纪录不断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秦聪聪 王鑫 通讯员 卢骁
一道墙,隔出两个世界,病床上是一个个与病魔斗争的小生命,病房外是家长们一张张焦急的脸庞。生死闯关时刻上演,生命纪录不断刷新。在这个承担全省急危重症患儿救治重任的“战场”上,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小儿重症医学科负责人靳有鹏带领着一支“特种部队”,坚守生命最后的那道关卡,一次次为患儿们重燃生命之光。\
先保命
“硬核”争取治疗机会
小儿重症医学科(简称PICU)属于离死亡最近的科室之一,这里躺着的都是病情危重的小生命,看似安静的氛围中,却涌动着随时可能爆发的“惊涛骇浪”。
自2010年省立医院组建小儿重症医学团队,靳有鹏就是其中一员。儿科所有专业的急危重症患儿都会汇集于此,她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稳住孩子的生命体征,守住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急危重症患儿的生命支持和替代治疗,是PICU工作的重要内容。
去年夏天,一个被汽车撞伤后又被拖行数百米的孩子被送到PICU。呼吸机勉强维持氧合,全身多发骨折,大面积挫伤,颅骨多发骨折并严重缺损,甚至连脑实质都外露……感染指标飙高,孩子生命极度垂危,无论是骨折的修复,还是颅脑问题的处理,前提都是先“活下来”。
靳有鹏带领团队与死神赛跑,在保障孩子生命体征的前提下,多次组织院内多学科讨论,最终经过两次多学科联合手术,孩子奇迹般地恢复。
呼吸机、床旁连续血液净化、ECMO,靳有鹏带领PICU不仅率先将这些先进的“硬核”生命支持替代技术用于临床,挽救了诸多生命垂危的儿童。同时作为中国医师协会儿童重症医师分会常委单位、山东省医学会儿科分会急救学组的组长单位、山东省医师协会儿童重症医师分会主委单位,又通过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将这些技术在全省普及,辐射基层,促进了全省儿童危重症救治水平的提高。
不放弃
温情回应性命相托
作为省内监护和治疗手段最全面的小儿重症医学科,这里是很多患儿家长最后的希望。在靳有鹏看来,挽救一个孩子,就意味着保全一个家庭。无论孩子病情如何危重,只要还有一丝希望,就不能轻言放弃。
曾有一个急性散播性脑脊髓炎的女孩,因发热、抽风、昏迷被转入PICU,在这里开始了生命闯关。
这种疾病来势凶猛,孩子当时已经不能自主呼吸,而且感染累及大脑和脊髓,即便能够醒来,将来也可能丧失自主行动的能力。
希望渺茫情况下,家长带着病历资料去了北京,专家亦是委婉地传递了“不如放弃”的建议。可孩子妈妈哽咽着声音坚定道,“就算孩子以后变成植物人,我也养着她,她是我们的希望!”
家长心情,靳有鹏感同身受,同时也压力“山”大,但她坚信“你若性命相托,我必永不言弃”。
为了挽救孩子的生命,大家反复多学科会诊讨论治疗方案,虽然病情跌宕起伏,但终于在彼此的“不放弃”中女孩迎来了曙光——有自主呼吸了,睁开眼睛了,肢体能动了……
靳有鹏松了一口气,他们终究没有辜负那份沉甸甸的信任。
三个月后,女孩坐在轮椅上转去普通病房康复治疗。大半年后,她蹦蹦跳跳地来复查了。
在床边
舍小我换不间断守候
虽然相对于省立医院儿科近百年的岁月,PICU专业依显“年轻”,但一个个生命“奇迹”的创造,已然显示了其不可替代的存在。时光荏苒,靳有鹏率领团队精进业务,守护的初心始终未变。
每年800多个孩子自此出院,数字的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艰辛。
“我们要24小时待命,因为生与死往往只在一瞬间。”靳有鹏说,重症患儿起病急、进展快、病情变化快,PICU的医护人员时刻准备着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心里的弦始终紧绷着。另外,有些特殊的治疗,如ECMO技术,更是需要医护人员24小时不间断的守候。
“神器”ECMO可以暂时替代心肺功能,为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提供最后一线生机。但是,该技术难度大,一旦应用ECMO,科室会成立专门ECMO小组,团队医生和护士在床边24小时严密监测、随时处理。正是靠这种不间断的守候,靳有鹏团队应用ECMO已成功救治20余例暴发性心肌炎等患儿。
这些年,靳有鹏就像是“长在了病房”,白天日常工作,晚上要梳理病例资料,寻找是否有更好的治疗方法,几乎保持两天才回家一次的频率。对于这个总是缺席的妈妈,家里两个孩子偶尔也有抱怨,却在听说妈妈“今天救活一个小朋友”时候又满是骄傲……
文章来源:《特别健康》 网址: http://www.tbjkbjb.cn/zonghexinwen/2021/1001/2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