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特别健康》栏目设置[06/29]
- · 《特别健康》投稿方式[06/29]
- · 《特别健康》征稿要求[06/29]
- · 《特别健康》刊物宗旨[06/29]
打车业务,美团为什么就是不肯撒手?| 超级沙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带着观点看商业。超级观点,来自新商业践行者的前沿观察。 特约观察员: 智氪研究院分析师Cecilia Xu; 36氪主笔乔芊; 36氪主笔杨林 编辑 | 黄臻曜 美团打车模式由重到轻 Cecilia Xu:
带着观点看商业。超级观点,来自新商业践行者的前沿观察。
特约观察员:
智氪研究院分析师Cecilia Xu;
36氪主笔乔芊;
36氪主笔杨林
编辑 | 黄臻曜
美团打车模式由重到轻
Cecilia Xu:美团最近动作频频,先是取消了支付宝的支付入口,然后重启了超级团购,进一步和携程PK,抢占高星酒店市场。近期又加强对美团打车的补贴,想要在滴滴手上夺取主流市场10%以上的份额。显然我们可以看到美团的野心越来越大了。美团在2017年推出打车业务的时候,滴滴实际上已经掌握了打车市场的主动权。为什么美团非要在这样的背景下,做打车这个业务,美团是如何考量的呢?
杨林:美团上打车业务应该是2017年的2月14日,上线上得还挺突然的,貌似连滴滴都是在美团上线之后才知道。当时我记得还有人开玩笑说是美团给滴滴送去了一份情人节的大礼。我个人觉得打车是一个挺好的生意,刚需、高频,并且接着衣食住行当中的行。之前美团其实通过到店服务和外卖服务,其实进入的是吃这块很大的领域。靠这两样把规模和估值做到那么大,再加上出行可能就是要再翻一番的节奏。
而且网约车业务每天都有大量的流水进来,又比较有利于积累用户的数据,形成规模,然后同时也可以做金融服务,所以从目的来说,美团有做打车业务的动机。从操作上面来看,虽然当时滴滴已经一家独大了,但打车市场其实在2017年,就是美团进来的时候是一个比较严重的供不应求的状况。滴滴运力很多,单量很多,但是需求侧可能更大。司机每天都跑得很累,但是单子接不过来,用户也总觉得打不到车,所以司机端还有用户端都叫苦连连。
所以从市场和用户的角度来说,人们希望更多的平台和运力出现。打车市场其实现在来看,应该算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市场。能不能做得成主要是看几点:政策的支持、流量、还有是不是足够有钱。只要宣传到位,平台有一定的用户认知度,补贴也能跟上,其实就很容易打开市场。
美团作为一个很大的平台,肯定是不缺流量和钱。从司机的角度来说,滴滴2016年和优步中国合并之后,滴滴实现了一个垄断性质的规模,从而逐步减少了给司机的补贴。所以在2017年的上半年,很多司机都反映收入减少了,活也没有原来那么好做了。这个时候美团入场,如果能够在运力端给司机更多收入的话,那么招募运力可能也不是一个特别难的事。
我记得2018年的时候,美团的资深副总裁王慧文在接受我们36氪专访的时候说过,说当时做打车就是想试一试,打车业务可能是王慧文在美团内部主推的一个业务。他当时说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复杂,当时很多人不太信。这么大的一个业务你说做就做了,怎么可能就是想只是试一试呢,怎么可能没有那么复杂呢。我觉得其实从事实上来说的话,美团做出这个决定,可能确实没有经过太复杂的计算和纠结。
Cecilia Xu:从2017年发展到今天,和最初的美团打车相比,今天的美团打车还是跟原来有很大的不同。
乔芊:2019年的时候,其实那个时候美团相当于把自己运营司机的模式变成了聚合模式,接入很多的供应商,让它回到流量平台的身份。这个变化就是由重变轻的过程,它可能接受自己的收入变少一点,但同时它的成本也会降低很多。所以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美团的财报在2019年之后在新业务这边的亏损就降低了很多,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因为打车这个业务模式变化造成的。所以在去年的时候,美团其实又做了一个战略选择,我到底是要像滴滴那样继续做打车业务,还是做一个流量平台做聚合模式,它还是选择了后者。
杨林:其实美团在直营这块业务上就只开了两个城市,至今为止,2017年2月份开了南京,2018年3月份,开了上海。之后其实很多消息传出来说,美团要在无锡开,要在浙江、成都、北京,还有河南这些地方都要招募司机。我记得2018年的时候,美团在北京还拿了证。但后来这些城市都不了了之了。今年上半年有一个消息出来,说美团要关停直营的打车业务,一是和租赁公司合约快到期了,美团不准备续签。后来又发现,美团并没有打算说放弃掉这块业务。所以从现在来看,直营的打车业务和聚合模式同时在做。聚合模式更有点像高德。滴滴现在同时也在做聚合模式,所以我觉得这种可能更轻,并且可以接受更多平台,更多运力的聚合模式,可能是一个小趋势吧。
文章来源:《特别健康》 网址: http://www.tbjkbjb.cn/zonghexinwen/2020/0807/476.html